(本篇不涉及劇情,沒有看過也可以安心服用)
之前聚珍分享過記者蔡鐵城的故事,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在即將被迫走向生命終點的時刻,他仍面帶燦爛笑容?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張照片不是特例,還有好幾位年輕的「犯人」肢體被繩子綁著,在照片中以笑容迎向死亡。
其實這些讓人印象深刻又心痛的照片,背後都還有另一張「槍決之後」的照片。獨裁者為了確認心頭刺被徹底拔除,奪走生命之後還要拍照存證,心態令人毛骨悚然。
看到這些照片,或許會有人認為他們是為了某種理念或者思想而在最後一刻展現如此樣貌,然而這些帶著笑容赴死的「政治犯」,有許多人跟你我一樣,或許只是上了一門課、畫了幾張圖、甚至只是在學校上學,就被逮捕,在許多「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冤錯假案中,可能到最後一刻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死,還有出獄者事後看到同案被判死刑的難友照片,才發現根本沒見過。
即使已經莫名其妙入獄,在這些政治犯們看不見的地方,他們的刑期還從「交付感化」、「無罪」經過保安司令部、參謀總長層層加重,最後在沒有新事證、沒有法條依據的情況下由蔣介石大筆一揮「嚴為復審」、「應即槍決可也」改判死刑,這些難以想像的人治、不分省籍和階級的「不當核覆」,就是1950年代的臺灣最可怕的日常。
照片中的笑容背後的意義,可能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其中透露的無奈、和最後一絲的反抗,卻深深烙印在觀者心中。
這些現在能夠看到的部分檔案、照片,都是經過漫漫長路,在無數人犧牲生命才爭取來的,而像《流麻溝十五號》這樣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更是到了數十年之後才有機會呈現在大家面前,也有許多人因為電影才知道家人之中也有人曾經被關在綠島。
在上週六的臺南特映會後,拍攝團隊分享「如果要講歷史卻迴避政治,如何能夠不害怕?」
這部「訴說我們是誰」的電影,將在10/28正式上映,推薦大家走進戲院支持這份盡力呈現歷史的心意,也相信這部電影的內容,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