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麵包」是什麼時候在臺灣出現的嗎?
麵包在臺灣的緣起,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17世紀由荷蘭人隨行廚師製作的麵包,不過當時還沒有現代熟悉的活性乾酵母,製作麵包所需的麵粉和酵母在臺灣取得不易,因此臺灣人較普遍接觸麵包的時代,大約要到日治時期了。
由日本傳入的包餡「菓子麵包」成為臺式麵包的路線之一,如紅豆麵包、克林姆等等,都是還活躍在麵包店的經典款式。
而臺式麵包的另一條發展路線,則是戰後的美援時期(1950年代),美國為了處理境內農業過剩且為了幫助其他缺糧國家,允許缺糧國家以本國貨幣支付美國進口食品,當時臺灣除了能獲得小麥,還有布格麥(時稱長壽麥)奶粉與食用油,因此引發臺灣飲食文化的深遠改變,也演變出更加多元的麵包口味!
克林姆、蔥仔麭、螺仔麭、波蘿、炸彈麵包……
這些總在出爐時刻散發香味的熟悉好朋友,曾帶給放學的孩子、下班的大人們心情和肚子的滿足,你喜歡吃哪一款麵包、又曾經留下什麼和臺式麵包有關的回憶呢?
一起收藏超可愛的臺式麵包小磁鐵,也回顧有趣的臺灣飲食記憶吧!
臺灣麵包發展部分參考自-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