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發文引起熱烈討論-
飲食可以決定國家的來源嗎?
那臺灣應該是「世界的」臺灣!
在特別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命運中,臺灣匯聚許多不同的文化,也因此有著豐富的飲食,甚至從中展現創造力-例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泰國沒有的月亮蝦餅,全都是臺灣特有!兼具包容和創意的特性也在飲食中展露無遺
而對於飲食相當重視的臺灣人,有沒有自己的料理呢?
「臺灣料理」的稱呼,根據陳玉箴老師的論證,應是日本時代對應於「日本料理」而生,從日本時代殖民地的高級料理、平民的家常食物、戰後經過中國移民和經濟困頓的影響產生的飲食變化和消費型態、再到本土化路線中慢慢被看見的小吃,一道菜從使用的食材、烹調方式到是否被重視,都充滿歷史、政治、文化和經濟的影響,料理中隱藏的故事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一張餐桌就是一部臺灣史!
的確「味覺不騙人」,回顧臺灣曾經的飲食記憶,就知道臺灣人有多會吃啦~
圖片是日本時代彰化鶴屋八卦饅頭廣告
許多人都以為饅頭是戰後才傳來臺灣,其實在那之前就有了。日本時代的日式饅頭有包內餡(由當時記載可知有紅豆、魚、栗子等不同餡料),和現代臺灣一般認知饅頭略有不同。而廣告中註明是彰化名物的八卦饅頭,視覺設計與品名也融入了臺灣風味,把八卦山作為在地識別,廣告上也出現了彰化城門。這些裡裡外外文化融合,也形成獨特的臺灣特色。
一起來看看幾個世紀以來的貪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