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晏(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黃靜山 入 選 臺展第2、3、4、9、10回;府展第4回
臺日賞 臺展第5回
總是戴著全黑墨鏡現身眾人面前,雖然外表看似高冷,但繪畫選材卻充滿小猴子、貓貓跟乳牛寶寶等可愛動物?這樣最強反差萌,是我對前輩畫家黃靜山(1907-2005)的第一印象。
原名添壽的黃靜山,自幼家貧,6歲開始擺攤叫賣水果,打零工幫助家計,因此並未到公學校求學,僅曾隨兄長黃雲樵學習漢字。黃雲樵為臺南著名詩人,不知在耳濡目染之下,黃靜山是否也曾嘗試作詩?(註1)由於父親是專門經營民間祭典佈景彩繪,因此家中常有畫工在繪製花車、靠屏,後來這項工作由黃靜山接手,其14歲時即已獨自設計戲台佈景,初步嶄露繪畫天分。(註2)
根據黃靜山自述,尚未拜師學藝前,他看到地方肖像畫師的專業之作,隨而產生仰慕之情。當時有名從唐山來的肖像繪師郭標,擅長炭精肖像畫,黃靜山常去觀摩,加上原本自學基礎,試圖模仿練習;看到黃靜山在繪畫上的天賦,郭標主動邀其至門下學習。黃靜山很快地掌握繪製的關鍵技巧與方法,17歲便出師創設「靜山畫室」。(註3)因繪畫技法嫻熟,對於肖像畫中人物的眉宇神態、個性氣質皆能精準掌握,一時間靜山畫室門庭若市。不僅是顧客上門,畫室也公開招生學徒。有趣的是一些附近公學校學美術的學生,像是臺南師範學校藝術科學生侯榮傳,回憶起讀書時他跟同學陳順捆(藝術家陳俊州的原名),課後除了要趕美術作業,週日若能擠出一點空閒時間,就往黃靜山畫室跑,看他畫肖像。當時也沒什麼錢,只能站在旁邊觀摩學習。(註4)
閒暇時間自行鑽研膠彩東洋畫的黃靜山,僅靠自學,卻能在1928至1941年間七次入選臺、府展,更在第五回臺展以〈花〉贏得臺日賞的殊榮,堪稱是臺府展的常勝軍。
這些畫作大多在當屆展覽會後便被收購,收購者諸如臺灣總督小林躋造、文教局長安武直夫、大阪新聞社臺北支局長井上輝二、霧峰林家林少聰、林顯堂、基隆顏家顏雲年、律師鼓包美等,(註5)皆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這些不在身邊的作品,黃靜山日後也曾憑據記憶並參考前作舊稿,重新畫出原樣,例如:第三回臺展的〈猿兒〉、第九回臺展的〈水牛〉、第十回臺展的〈茄子畑〉,我們可以看見畫家精準再現了原作風貌;又或加以改進、得出新意:1960年代,黃靜山以第四回臺展入選的〈春野〉為基礎,重新繪製出構圖相似、乳牛的斑紋分布位置相同,惟題名、聚焦與背景植物有所更改的〈乳牛〉一作。(註6)畫作選材大多貼近鄉土,將關懷臺灣這塊寶島之情,絲絲入扣至畫作之中。
除了最後入選府展的〈南國の船〉(南國之船)例外,此作畫家一生不捨賣出,一直留在黃靜山身邊直至過世後三年,才被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購藏。
〈南國の船〉曾多次公開展出,特別的是在2013年《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Unveiled: Restoring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註7),揭露了2008年北美館蒐購的〈南國の船〉,因畫作年代已久,有破洞、皺褶、顏料層剝落、磨損、重複補筆、髒汙、水漬等狀況。除了上述的修補外,林煥盛修復師特別指出,〈南國の船〉在府展資料中可見此作當初是「屏風裝」,但礙於美術館年度預算問題,先作「額裝」為權宜之計,直到2013年才恢復原本屏風裝裱形式。(註8)除了裝裱形式外,比照1984年《台灣地區美術發展回顧展》中,〈南國の船〉以四曲屏風完全攤平的模式展現。跟2021年《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近期再次展出時,屏風以立體面貌的陳設大不相同。兩種展出的陳列方式,其後涉及展覽史、修復史,甚至是殖民史等多元層面,是很有意思的研究面向,值得繼續深究。
#名單之後200
註釋
1. 「麻豆書香院第八期徵詩題牡丹,經於林維朝趙雲石兩氏選舉,前茅列左。……右趙氏選,一名臺南黃琴堂,二名臺南黃靜山,三名臺南黃雲樵……。」《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12-24。
2. 楊佳璇,〈臺南民間肖像畫發展初探〉,《南美館月訊》,第12期,2016-11。網址:https://www.tnam.museum/research_publication/publication/69(點閱日期:2021-04-01)
3. 漢聲雜誌社,《中國民間肖像畫》,臺北:英文漢聲,1994。
4. 楊美莉,《當代畫家陳俊州繪畫生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頁24。
5. 阮琦雯,〈台灣第一代本土藝術家黃靜山仙逝〉,《中華日報》,南市報導,2005-03-29。
6. 李欽賢,〈獨學派東洋畫家黃靜山〉,《鹽分地帶文學》,第54期,2014,頁40-41。
7.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是透過1988年至2013年以來典藏作品修復過程中的意外發現,如:特殊裝裱、材料、簽字、畫中畫,輔以X光、紅外線、紫外線、成份分析及可見光譜分析等科學檢測,發現藝術家獨特的創作軌跡。
8. 林煥盛,〈從原則到選擇—導向多元價值為主的繪畫修復〉,《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頁179。